1. <th id="jpwrc"><track id="jpwrc"><rt id="jpwrc"></rt></track></th>
        <rp id="jpwrc"><samp id="jpwrc"></samp></rp>
        <rp id="jpwrc"></rp>

        <th id="jpwrc"><pre id="jpwrc"></pre></th>
        <progress id="jpwrc"></progress>

        青海尖扎縣:荒地變身休閑鄉村


          青海尖扎縣德吉村統一打造的農家樂民宿區。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劉春沐陽攝

          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對淺腦山區生存條件惡劣、基礎設施嚴重滯后的7個鄉鎮30多個貧困村251戶農牧戶集中安置,同時采取“文化旅游+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的模式,實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標。

          2018年12月初,青海省大部分地區已是冰天雪地,但是在黃河岸邊,卻有個村子景色旖旎,流露出一派“小江南”的味道。這就是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后“無中生有”的新村——德吉村。近兩年,這樣的村子在尖扎縣多了起來。近日經濟日報記者走進尖扎縣,體味移民新村的新生活。

          易地搬遷改善生活條件

          尖扎縣是深度貧困縣,大多數群眾生活在縣內的淺腦山區,地理條件惡劣,信息閉塞,自然環境和貧困問題互為因果、相互制約,農牧民人均收入基本處于低收入水平線。

          據尖扎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孟春寧介紹,為了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問題,尖扎縣于2016年9月開始在昂拉鄉河東實施易地搬遷項目,對淺腦山區生存條件惡劣、基礎設施嚴重滯后的7個鄉鎮30多個貧困村農牧戶251戶946人進行集中安置,并命名為“德吉村”。

          德吉村所在的地方,以前是大片荒地,尖扎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項目,采取“統歸自建”模式,修建住房251套,戶均建房80平方米,并統籌推進了搬遷點水、電、路、訊、污水處理廠以及村級綜合服務中心、學校、衛生、文化、體育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搬遷群眾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如今的新村,藏族風情的院落錯落有致,碧清的黃河水蜿蜒而過,河邊的沙灘、碼頭、木棧道整潔別致。去年10月底,德吉村還被農業農村部評為“中國最美休閑鄉村”。

          德吉村村民卡先加原來住在尖扎灘鄉羊治村,他的一個孩子幾年前患上腦癱,為給孩子治病,生活一度陷入困境。村子交通又極不方便,想出門打工都不容易。易地扶貧搬遷到德吉村后,卡先加和妻子在家印經幡,4天時間能印1萬米,賣3萬多元??ㄏ燃诱f,現在村里離縣城只有7公里,銷售經幡特別方便,批發給商店就可以了。

          繼德吉村之后,2018年,尖扎縣又新建了當順鄉東果村、尖扎灘鄉薩尕尼哈二期、康楊鎮寺門村、昂拉鄉達拉卡、尖扎縣城安置小區等5個安置點,涉及搬遷對象339戶1350人。

          因地制宜搭建致富平臺

          易地搬遷只是第一步,要想使村民有穩定的收入,生活有穩定的保障,實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標,必須通過培育和壯大安置點后續產業,激發村民的內生動力。

          對此,尖扎縣創新思路、著眼全局、因地制宜,按照“以產帶遷、以產促遷”的思路,采取“文化旅游+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的模式,扶持搬遷群眾發展后續產業。

          依托深厚的民族文化積淀和縣域內壯觀的自然風景,尖扎縣加速培育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鄉村文化旅游和手工藝產品加工,不斷培育致富新增長點,帶動搬遷群眾增加收入。據尖扎縣文體廣電旅游局副局長張飛燕介紹,尖扎縣通過組織動員和引導農牧民參與,培育以休閑農業、鄉村度假、特色農家樂、特色小吃為主的鄉村旅游新業態,投入資金分別在昂拉鄉德吉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當順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能科鄉德欠村等地開發旅游項目。

          其中,德吉村依托黃河風景、氣候較好、海拔較低、交通便利等獨特優勢,開發了露天沙灘、水上游樂碼頭、黃河垂釣、親水廣場和30戶農家樂等旅游基礎設施。張飛燕說,德吉村鄉村旅游景點于2018年7月底開始運營,到10月底進入旅游淡季,不到3個月的時間,旅游人數已突破2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320余萬元,目前,日接待游客達300人以上。

          能科鄉德欠村建成自駕營地,并成功舉辦了2018年“靈秀尖扎、醉美能科”千人徒步大賽,大力推介最美草原、色彩農業、油菜花海、廟宇古剎、原始森林、峽谷飛瀑等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

          尖扎灘鄉薩尕尼哈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設總占地200畝的牦牛部落文化體驗與寫生基地,建設藏式大、小型懸空帳篷49座,依托每年舉辦的賽馬盛會,積極推介集觀光、藏餐、娛樂、牧區生活體驗于一體的牧家游,旺季日接待游客100人。

          措周鄉則以旅游扶貧為主線,在措香村舉辦措周鄉“扶貧+旅游+民族團結讓群眾更幸?!敝黝}活動,編排民間文藝演出節目,推介五谷畫、藏族服飾、木工家具等當地特色文化,為游客展現草原熱情和藏文化魅力。

          發展旅游促進就業創業

          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帶動了村民的就業。以德吉村為例,目前,村里已安置了保潔員77名、村警2名、水管員2名、旅游服務員22名,另外還安排了30戶群眾發展農家樂,38戶群眾經營特色小吃,引導群眾旅游脫貧。

          緊挨著黃河岸邊就是一條寬闊、干凈的水泥路,路旁是一排排整齊劃一的藏族風情院落,也是德吉村統一規劃的農家樂場所。每戶院落前都立著一塊木牌,寫著主人的名字、可提供多少床位、餐飲收費標準等。記者走進其中一戶農家樂,得到了主人加羊索南的熱情招待。

          加羊索南的農家樂是一座四室一廳的院子,干凈整潔,共能提供10個住宿床位,室內的家具均為木質,古色古香,還有很多藏族風格的小物件,不少游客都很喜歡。加羊索南原本是尖扎灘鄉放牧的牧民,那時年收入不到1萬元。德吉村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實施后,加羊索南一家搬到了山下,在村里的幫助下開起了農家樂。開業短短3個多月,加羊索南的收入就已經達到1.4萬多元,比過去養羊1年的收入還要多。

          為了幫助村民經營好農家樂,村里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將外面的專家或民宿業者請過來,為村民培訓,還組織大家到外地參觀考察,學習民宿運營管理經驗。

          “現在村里人除了在縣城打工,就是在家從事旅游服務。到了旅游旺季,30戶農家樂和38戶特色小吃根本忙不過來,目前許多群眾申請明年開辦農家樂或特色小吃,大家的積極性非常高?!泵洗簩幷f。

          搬遷的是新居,搬不走的是各族群眾千百年來獨特的民俗傳統文化,這正是鄉村旅游的“文化核心”。通過豐富多彩的旅游項目開發,尖扎縣全面展示了當地的民俗風情、自然風光、鄉土文化,讓地域特色文化看得見、聽得到、能品嘗、可體驗,進一步提高了廣大群眾對鄉村旅游發展的認知度,使鄉村旅游業煥發出勃勃生機,迸發出鄉村旅游和精準扶貧深度融合的火花。這就正如青海省委書記王建軍在全省旅游產業發展大會上所說的:“處理好旅游與生態、民生的關系,讓越來越多的群眾背靠山水美景忙起來、有事干,吃上‘旅游飯’;處理好旅游與產業的關系,發揮旅游就業容量大、增長快的潛力,以旅游產業的發展促進就業創業?!?/p>


        (責任編輯:杜格麗)
        加載更多

        媒體矩陣

        • 看西部
          西部最具影響力的綜合性門戶網站
        關于本網 廣告服務 投稿通道 招聘啟事 聯系我們 免責條款 人員名錄 陜西不良信息舉報
        一级少妇精品视频|免费黄片大全视频|2021年欧美黄片|国产男女男精品视频大全
          1. <th id="jpwrc"><track id="jpwrc"><rt id="jpwrc"></rt></track></th>
            <rp id="jpwrc"><samp id="jpwrc"></samp></rp>
            <rp id="jpwrc"></rp>

            <th id="jpwrc"><pre id="jpwrc"></pre></th>
            <progress id="jpwrc"></progress>